(四)最终付款证书
工程师在收到正式最终报表及结清单之后28天内,工程师应向业主递交一份最终付款证书,说明:
1.工程师认为按照合同最终应支付给承包人的款额;
2.业主以前所有应支付和应得到的款额的收支差额。
如果承包人未申请最终付款证书,工程师应要求承包人提出申请。如果承包人未能在28天期限内提交此类申请,工程师应按其公正决定的应支付的此类款额颁发最终付款证书。
在最终付款证书送交业主56天内,业主应向承包人进行支付,否则应按投标书附录中的规定支付利息。如果56天期满之后再超过28天不支付,就构成业主违规。承包人递交最终付款证书后,就不能再要求任何索赔了。
(五)履约证书
履约证书应由工程师在整个工程的最后一个区段缺陷通知期限期满之后28天内颁发,这说明承包人已尽其义务完成施工和竣工并修补了其中的缺陷,达到了使工程师满意的程度。至此,承包人与合同有关的实际业务业已完成,但如业主或承包人任一方有未履行的合同义务时,合同仍然有效。履约证书发出后14天内业主应将履约保证退还给承包人。
1Z202050 施工成本控制和施工成本分析
1Z10205l 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成本控制要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围绕降低工程成本这个目标,从预算收人和实际成本两方面,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施工成本计划
施工成本计划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方案,既包括预定的具体成本控制目标,又包括实现控制目标的措施和规划,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文件。
3.进度报告
进度报告提供了每一时刻工程实际完成量,工程施工成本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正是通过实际情况与施工成本计划相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以后的工作。此外,进度报告还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隐患,并在事态还未造成重大损失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损失。
4.工程变更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变更是很难避免的。工程变更一般包括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技术规范与标准变更、施工次序变更、工程数量变更等。一旦出现变更,工程量、工期、成本都必将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施工成本管理人员就应当通过对变更要求当中各类数据的计算、分析,随时掌握变更情况,包括已发生工程量、将要发生工程量、工期是否拖延、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判断变更以及变更可能带来的索赔额度等。
除了上述几种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主要依据以外,有关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合同等也都是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1Z202052 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步骤
在确定了施工成本计划之后,必须定期地进行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当实际值偏离计划值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以确保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其步骤如下:
1.比较
按照某种确定的方式将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逐项进行比较,以发现施工成本是否已超支。
2.分析
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偏差的严重性及偏差产生的原因。这上步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核心,其主要目的在于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或避免相同原因的再次发生或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3.预测
按照完成情况估计完成项目所需的总费用。
4.纠偏
当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成本出现了偏差,应当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偏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期达到使施工成本偏差尽可能小的目的。纠偏是施工成本控制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只有通过纠偏,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
对偏差原因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措施,从而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和主动控制。纠偏首先要确定纠偏的主要对象,偏差原因有些是无法避免和控制的,如客观原因,充其量只能对其中少数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力求减少该原因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在确定了纠偏的主要对象之后,就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纠偏措施。纠偏可采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和合同措施等。
5.检查
是指对工程的进展进行跟踪和检查,及时了解工程进展状况以及纠偏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