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面表面排水、防水
(一)概述
路面表面排水设施由路拱横坡、路肩坡度和拦水带等组成。路面表面排水的任务是迅速将降落在路面和路肩表面的降水排走,以免造成路面积水而影响安全。
(二)施工注意事项
1.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向坡度向两侧排走,避免行车道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
2.在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向漫流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
3.在路堤较高,边坡坡面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冲刷时,应沿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离路堤。
4.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时,拦水带过水断面内的水面,在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不得漫过右侧车道中心线。拦水缘石一般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或用路缘石成型机现场铺筑的沥青混凝上,拦水缘石高出路肩12cm,顶宽8~10cm。
5.当路基横断面为路堑时,横向排流的表面水汇集于边沟内。当路基横断面为路堤时,可采用两种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一种是让路面表面水以横向漫流形式向路堤坡面分散排放;另一种方式是在路肩外侧边缘放置拦水带,将路面表面水汇集在拦水带同路肩铺面(或者路肩和部分路面铺面)组成的浅三角形过水断面内,当硬路肩汇水量较大时,可在土路肩上设置"u"形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的排水沟,沟底纵坡同路肩纵坡,并不小于0.3%,在适当长度内(20~50cm)设置泄水口配合急流槽将路面积水排于路基之外。
二、路面内部排水
(一)概述
1.路面内部排水的目的是将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分迅速排除。
2.路面内部排水系统的使用条件:
(1)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上的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由渗水差的细粒土(渗透系数不大于l0-5cm/s)组成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重要的二级公路。
(2)路基两侧有滞水,可能渗入路面结构内。
(3)严重冰冻地区,路基由粉性土组成的潮湿、过湿路段。
(4)现有路面改建或改善工程,需排除积滞在路面结构内的水分。
(二)施工注意事项
1.路面内部排水系统中各项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均应大于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量,且下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应超过上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
2.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区不应超过1h,其他地区不超过2h(重交通)一4h(轻交通)。渗人水在路面结构内渗流路径长度不宜超过45~60m。
3.各项排水设施不应被渗流从路面结构、路基或路肩中带来的细料堵塞,以保证系统的排水能力不随时间推移而很快丧失。
三、路基基层排水
(一)概述
路基基层排水系统是直接在面层下设置透水性排水基层,在其边缘设置纵向集水沟和排水管以及横向出水管等,组成排水基层排水系统,采用透水性材料做基层,使深入路面结构内的水分,先通过竖向渗流进入排水层,然后横向渗流进入纵向集水和排水管,再由横向出水管引出路基。
(二)施工注意事项
1.排水层也采用横贯路基整个宽度的形式,不设纵向集水沟和排水管以及横向出水管。渗入排水层内的自由水,横向渗流,直接排泄到路基坡面外。
在一些特殊地段,如连续长纵坡坡段、曲线超高过渡段和凹形竖曲线段等,排水层内渗流的自由水有可能被堵封或者渗流路径超过45~60m。在这些路段,应增设横向排水管以拦截水流,缩短渗流长度。
2.排水层的透水性材料可以采用经水泥或沥青处治,或者未经处治的开级配碎石集料。未处治碎石集料的透水性一般比水泥或沥青处治的要低,其渗透系数大致变动于60~l00m/d范围内。而水泥或沥青处治碎石集料的渗透系数则大致在1000~6000m/d范围内,其中沥青处治的碎石集料的透水性略高于水泥处治的碎石。未经水泥或沥青处治的碎石集料,在施工摊铺时易出现离析,再碾压时不易压实稳定,并且易在施工机械行驶下出现推移变形,因而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采用作为排水基层。用作水泥面层的排水基层时,宜采用水泥处治开级配碎石集料,最大粒径可选取用25mm。而用作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排水层时,则宜采用沥青处治碎石集料,最大粒径宜为20mm。材料的透水性与集料的颗粒组成情况有关,孔隙率大的组成材料,其渗透系数也大,需通过透水试验确定。
3.纵向集水沟布置在路面横坡的下方。行车道路面采用双向坡路拱时,在路面两侧都设纵向集水沟。集水沟内侧边缘可设在行车道面层边缘处,但有时为了避免排水管被面层施工机械压裂,或者避免路肩铺面受集水沟沉降变形的影响,将集水沟向外侧移出60~90cm。路肩采用水泥混凝土铺面时,集水沟内侧边缘可外移到路肩面层边缘。
4.排水基层下必须设置不透水垫层或反滤层,以防止表面水向下渗入垫层,浸湿垫层和路基,同时防止垫层或路基土中的细粒进入排水基层而造成堵塞。
四、封堵、阻隔排水
(1)在干旱、少雨地区,通常采用透水性小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做表面层。
(2)对多雨、潮湿地区;表面层可采用上封层组成防滑面层。
(3)当面层渗水性大而基层、底基层及路基的水稳定性较差者,可在基层做下封层防止或减少水下渗。
(4)对于地下水位较高、路基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强度和稳定性会降低,在重载作用下路面会出问题的地段,应设置渗透性小的垫层,隔绝地下水向上人浸。